【全球热闻】技术“狂人”和“永动”战士

2023-02-27 04:02:13     来源:每日看点快看

本文转自:岳阳日报

技术“狂人”和“永动”战士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——记全国劳动模范、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炼油工艺高级专家谢清峰

工作中的谢清峰。 本报记者 刘 睿 摄

□本报记者 刘敏文 李金贵

1984年,谢清峰刚上大学,就买了一支箫管学着吹上了。同学们问他,为什么选箫管?他说,这种乐器看上去简单,适合我这种简单的人吧。

1988年,箫管陪着他来到了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,在这个“山沟”里走过了35年的石化生涯。

35年,谢清峰扎根炼油一线,从初出茅庐的“学徒”,进阶为同事眼中的“谢老”;35年,长炼工匠执着科技攻关,突破了一批批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,助推我国炼油总产能跃居世界第一;35年,炼油“接力棒”接续传递,炼油人坚守初心、埋头苦干,石油精神薪火相传……

路走得再远,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。谢清峰35年来的默默耕耘、实干笃行,正是长岭炼化乃至全市石油化工行业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。

“我只想好好地多学点东西”

一片赤诚,简单纯粹的技术“狂人”

“谢老首先是位纯粹的人,一位纯粹的技术工作者。”同事张晓国说,炼油二部的21套装置,谢老全都心中有数。

1988年,谢清峰从成都科技大学(现四川大学)有机化学专业毕业,在炼油厂的脱硫车间开启了职业生涯。

扳阀门、爬塔罐、查流程、学装置……从倒班操作工干起,靠着勤奋刻苦,他一步步地成长为技术员、副主任、主任。

期间,凭借过硬的本领,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。

2003年,已是车间主任的谢清峰,被派到铂重整车间学习。铂重整装置有着比脱硫装置更多的单元,牵涉到更多的知识面。

“他那么厉害的一个人,去重整学习他能接受吗?”从车间主任到“学徒”,不仅面临着新的岗位、新的角色,伴随而来的,还有不解的眼光。

谢清峰确实有一些失落,但他的失落却不在职务的变化上,而是对技术的钻研上:用心钻研了15年的脱硫技术,如今无用武之地了。

技术,就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。脱硫技术用不上了,就学重整的技术。只要有技术学,他就能得到满足。

他不放过每一张流程图,旁观参与着每一个与他“无关”的攻关项目;从主任到班员,他一个都“不放过”地求教学习。

当时,抚顺研究院有一位牛博士在铂重整车间做工业放大试验。谢清峰想,专家来了,这是难得的机会,一定要去跟他好好学习一下。只要牛博士去现场,谢清峰就跟着到现场去,有不懂的就跟着问。

谢清峰学得很快,工业放大试验成功后,谢清峰学成了,他和牛博士也成为了朋友。

一年多后,谢清峰就“出师”了。出师后,他开始“爱管闲事”:喜欢到现场四处查查,跟生产有关的就会多问两句;班里操作上有什么困难,他也喜欢去掺和、琢磨。

“没办法,谁叫我就好这口呢。”他打趣道。

3年里,他从零开始,掌握了重整车间所有岗位的技术。

过硬的技术让大家心服口服,2006年,他被聘任为铂重整车间副主任。

再后来,所有人都说:谢老就是正确答案,有谢老的地方就有安全感,谢老就是“全球通式”技术带头人。

那时候,“全球通”还是个网络热词。在谢老这里,“全球通”的意思就是,什么技术都懂,各种装置都精通。

“那个时候我只是想好好地多学点东西,现在回过头来看,那三年确实值得。”回首这段时光,谢清峰依然平和、谦逊。

“国外能做到,我们肯定也能做到”

一腔热血,执着攻关的“永动”战士

如何使油品更清洁,炼油能耗更低?全世界的石油人都在为此努力。

柴油液相循环加氢技术,在2009年以前,一直为美国杜邦公司所有。中石化曾试图谈技术转让的事情,却因开价过高而被中断。

标签:

包装